目前分類:大昌期貨小瓊手續費~趣味分享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哭,並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堅強得太久。 

 

這超有FU的~~~~

Free PageRank Checker

大昌期貨/張儷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家只是想領個錢啊 ~~

哈哈~~輕鬆笑一下囉~~



 

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委任證券商:大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張儷瓊

 

分機電話:(02)2960-1066804

 

連絡專線:(02)2960-2088

 

手機:0955-534-052

 

msn:ball665@hotmail.com

 

e-mail:happy120609@gmail.com

 

部落格:http://happy120609.pixnet.net/blog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東門街30-29樓之2

 

期貨商許可證照字號:100年金管期總照字第004





Free PageRank Checker

大昌期貨/張儷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園,而點綴在這個城市中的風格各異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世紀初,上海就已出現許多獨棟豪華住宅,比起現在台北市信義區的所謂豪華住宅,老實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ㄚ,不得不佩服當年那些人的財力及品味,由這些頂級「老洋房」發掘上海歷史記憶,讓「老洋房」講過去的故事及由背後故事解讀上海近代歷史 ..........


1.白公館

圖片:上海白公館 ( 原主人 白崇禧、白先勇父子 ) 

上海有一幢「白公館」,它坐落在上海西區頗具詩意的的汾陽路上。汾陽路樹高枝繁,環境幽雅,路邊的小洋樓也大都歷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猶太人俱樂部、丁貴堂舊居、潘澄波舊居等。當你不經意地踩晌這兒的落葉時,耳邊還會響起一股流水般的鋼琴或小提琴聲,而在濃郁的悟桐樹後的一座座幽靜的花園裡,一幢幢風格迥異、各呈奇姿的小洋樓正若隱若現
……白公館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白公館」,是指上海汾陽路
150號那幢氣勢非凡的灰白色洋樓,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過而名噪上海。其實,白氏父子在這兒居住的時間並不長,而在他們入住之前的數十年間,這幢洋樓早就發生過許多傳奇故事了。也許是因為白氏父子名聲太大,所以人們習慣上就把這棟洋房稱為「白公館」。 
現在,這幢花園豪宅成了寶萊納的「仙炙軒」極品燒肉餐廳。餐廳保留了樓內原有的建築特色及裝潢,又重新作了規劃整建。「仙炙軒」奉行「品質至上」的服務特色,每天迎來大批海內外的美食家。昔日的將軍故居,今日依舊名流彙集。



2.王公館

圖片:王公館 ( 原主人何應欽內弟,民國政要、民國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 )

王伯群住宅,是何應欽內弟,民國政要、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時兼大夏大學董事長、校長),於
 1931年在愚園路113631號,為取續絃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建造的,歷時四年,於 1934年落成。該建築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築,佔地10.78畝,主建築面積2158.8 平方米,耗資30萬銀元。 
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各種大小廳室共
 32間,樓內通道迂迴,上下貫通,房廳、客堂均用東方傳統藝術裝飾,室內配以彩繪壁畫,連門窗拉手也全用紫銅開模製作,空鑄梅花窗欄。主樓南面有花園草坪1.3公頃,園內綠樹蔥鬱、綠草如茵,有水池、小橋、假山、花壇,園中百花四季吐艷。在當時可謂上海灘少有的豪宅。此建築由協隆洋行柳士英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 1935 年王伯群與保志寧在此舉行婚禮。
1937
年抗戰爆發,王伯群隨大夏大學撤至貴陽,撤離上海後,該建築由保志寧叔父保君健代管。保志寧作為第一任主人住了僅二年又半。 
上海淪陷後,於民國
28年( 1939年)該建築被汪精衛作為偽政權駐滬辦公聯絡處,亦稱「汪公館」,期間愚園路 1136弄內麋集了陳碧君(汪精衛妻子)、周佛海、李士群、諸民誼、梅思平、陳春圃、羅君強等一夥漢奸特務,成為汪偽集團在上海的巢穴。弄內 10 餘幢花園洋房均被汪偽霸佔,日偽武裝軍警100多人日夜守衛,一般市民不容近前。民國29年( 1940年)330日南京偽國民政府正式開張,汪精衛來滬以此為行宮。愚園路一帶宣佈戒嚴,重要路口築壘設防,出動裝甲車遊弋,故今日 1136弄地下水泥路面尚有密鋪鋼筋。
1945
年日本投降後,該建築一度成為國民政府軍統組織的招待所, 1946年保志寧回滬,將此屋出租給英國駐滬領事館文化宣傳處使用,自己僅住三樓。1948年下半年解放前夕,保志寧出走美國,成為美籍華人,住在紐約。
1949
年初,由中共解放軍華東軍政委員會接收,中共長寧區委和區文化局曾設於此,1960 年長寧區委決定由區少年之家使用,並建立了長寧區少年宮,成為培養下一代的搖籃,並闢為上海市對外開放的旅遊單位。

3.嘉道理住宅

圖片:嘉道理住宅 ( 原主人 艾裡‧嘉道理,英籍猶太人 )

延安西路
64號,上海人都曉得是上海市少年宮所在,但它曾為嘉道理住宅的歷史就鮮為人知了。 
它的原主人艾裡
·嘉道理,英籍猶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兒。以500港幣起家,日後成為滬港兩地都鼎鼎有名的實業大老闆。 
嘉道理住宅,源於一個悲傷的故事。
1919年,嘉道理原來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著讓保姆逃走,自己卻不幸喪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帶著孩子回倫敦散心,委託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而布朗酗酒成性,浪蕩頹廢,乾脆又把此事扔給了洋行承包。承包商當然刻意豪華,足足花了四年時間才造好。當嘉道理接到 100 萬兩銀子的造價時,他大吃一驚,不過,新居的確美輪美奐,成為嘉道理的最愛。 
嘉道理住宅氣勢恢宏,佔地
 14,000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顯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寬廣的草地讓人頓覺視野的開闊;中間就是對稱、端莊的住宅,光建築面積就有3,300 平方米, 1929年甚至還加蓋了一層。你一見到它,會感受到宛如皇家宮殿的華貴驚艷,你很難看到如美鑽一樣的建築,但它的確就是。勻稱整齊的柱石,撐起了宮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狹長的陽台,尤其是二樓的陽台,正好充當了天然走廊,上面應該瀰散著仕女裙裾翩翩的幽幽氣息。 
今日的「上海市少年宮」即為嘉道理住宅,這幢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樓大廳是舞廳與餐廳,整個一樓都是招待客人共同享受娛樂的場所。樓上有多間臥室,各個房間的裝修、色調都別具特色。光浴室、衛生間就有六處。內外牆面、地坪幾乎全部採用意大利大理石,入門處有愛奧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大廳頂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鋪設了大理石,中間則以柚木拼成花紋,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連樓梯的石級、扶手與欄杆都是大理石的,所以人們稱它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慷慨大方,交遊廣闊,所以這個偌大的宮殿經常賓客滿座,否則父子三人置身於此,太容易感覺到冷清孤獨。這座建築的哲學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也許正因為此,它成為少年宮是最適宜的造化安排。可以告慰嘉道理的是,它在孩子們的快樂笑聲中,實現了大理石的永恆──它會一代代地被銘記下去。

4.蔣宋住宅

圖片:蔣宋住宅 ( 原主人 蔣介石與宋美齡 )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臨時的,到了
 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個家。 
不過這所住宅也不是蔣介石掏錢買的,而是他大舅子
——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買來作為宋美齡的陪嫁。這幢法式花園洋房位於法租界賈爾業愛路 9號(現東平路),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副樓位於主樓兩側,分別是侍從人員、警衛人員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樓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東、西、中三個單元組成。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學校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臥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著。主樓中間單元底層,現由學校出租給高華紡織品有限公司作辦公室。 
主樓南面原有一佔地
 30多廟的大花園,現已大大縮小,只有三四畝大。順著花園往前走幾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兩座假山,在一塊突兀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蔣介石把廬山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湖的別墅稱做「澄廬」,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 
「愛廬」平時由蔣介石副官蔣富壽看管,宋美齡常來小住,並將母親接來同住。宋美齡給予侍衛的生活待遇頗為優厚。當初宋美齡曾向蔣介石提出「最好用幾個女衛士」,蔣介石笑笑,指著孫宗憲等男衛士說:「他們都年輕活潑,有文化,又會打槍,不是很好嗎?」宋美齡微微頷首,就不再提了。
 
「愛廬」周圍,衡山路東平路口
10多棟花園別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陳立夫、陳果夫留下,角上有一棟,如今開了間 Sasha酒吧 ,還有些附屬建築開了店,但主要的房子都還在學校圍牆裡。

5.羅別根花園

圖片:羅別根花園 ( 原主人 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英籍猶太人沙遜 )

「羅別根花園」位於虹橋路,是
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該棟老洋房目前為一家外資企業使用。「羅別根花園」的建造者沙遜是英籍猶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國冒險家, 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上海地產大王,當初名下產業曾遍及上海灘,包括南京路外灘的13層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蘇州河北岸的河濱大樓、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廈(新城飯店)和漢彌登大廈(福州大樓)、茂名路上的 13層華愚公寓(錦江飯店南部)和 18層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陝西南路的裡弄房屋和凡爾登花園等等。「羅別根花園」曾經是沙遜的私人別墅,屬典型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風格,建築面積在900平方米左右。
6.興國賓館

圖片:興國賓館 ( 舊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美商的中國營業公司 ) 

美商的中國營業公司是舊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除了投資興建普通住宅外,還投資興建了許多高級裡弄住宅和花園別墅,今興國路上的興國賓館內有別墅多幢,就是由該公司興建的。
 
該公司的經營方法是,當他們購進一塊相當面積的土地後,就請設計師將土地劃成若干塊,並通過經租人到各大公司遊說,鼓動公司買房,住宅可以由客戶自己委託設計,也可以由中國營業公司設計,所以這裡的地產是由中國營業公司經營的,但每幢建築有鮮明的個性。這裡的一號樓是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7.杜美花園 

圖片:杜美花園 ( 瑞康洋行老闆英籍猶太人約瑟夫 )

在淮海中路與東湖路轉角,即今東湖路
7號內有一幢被大塊草坪相圍的二層洋房,這幢花園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老闆約瑟夫( R.M joseph)興建於1925年。約瑟夫是英籍猶太人,當194112 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即被日軍拘捕送進了集中營,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軍官佔用。 
當抗戰勝利後,約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國政府接收後租借給美國在上海的駐軍,由於東湖路舊名杜美路,這裡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園」。今為東湖賓館使用,對外開放

8.馬勒別墅

圖片:馬勒別墅 ( 原主人 馬勒 )

位於現延安中路陝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馬勒別墅,於
 1936年落成。傳說這所房子的設計是依照當年花園主人馬勒最寵愛的小女兒一個夢境設計的。當初小女兒夢到自己擁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於是馬勒請來了設計師,在陝西南路30號設計了這座有著北歐挪威建築風情的城堡式別墅,並投入巨資,歷時 7年造成。 
主樓為三層,頂部矗立著高低不一的兩個四坡頂,東側的坡屋頂高近
20米,上面設有拱形凸窗,尖頂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裝飾物;西側的坡屋頂高約25米,屋頂陡直。這一建築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築風格,採用高尖陡直的屋頂,有利於抵禦北歐寒風侵襲和減少屋面積雪。 
主樓南立面上有三個垂直於主屋脊的造型優美、裝飾精細的雙坡屋頂和四個老虎窗,連同東西兩座四坡屋頂交織在一起,宛如一座華麗的小宮殿。中間雙坡頂的裝飾木構件清晰外露,構件間抹白灰縫條,比較典型地表現出了斯堪的那維亞情調的鄉村建築風格。主樓的外牆用泰山面磚鑲嵌,頗具特色。

9.丁香花園 

圖片:丁香花園 ( 原主人 李鴻章的幼子李經邁 )

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園,而點綴在這個城市中的風格各異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位於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
 
丁香花園的主人李經邁,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幼子,其出身為庶出,是姨太太莫氏所生,此姨太太原為李家丫環出身,後被李鴻章收房,故在李家地位不高,李經邁也在李家受歧視。

10.張學良公館

圖片:張學良公館 ( 張學良 趙四小姐 )

「九一八」事變前後,張學良是個風雲人物,但卻扮演了悲劇的角色。
1933年以後他曾三次來上海,有三處寓所。第一次是19333月,他通電全國下野並準備出洋考察,隨後從北平來滬,宋子文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號。就是在這裡,他戒去了毒癮。一個月後,他去了歐洲。 
第二次是
1934年回國,到滬後先暫住在莫利愛路(今香山路)2號洋房裡,他的侍衛副官長譚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蘭路)一號的花園洋房,租了下來。趙一荻(趙四小姐)也從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張學良出任武昌行營主任,離開上海,而趙四小姐卻常來此小住,因此這一處被人稱為「張學良公館」。





大昌期貨/張儷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_5694681_1.jpg  

200%努力 30年不敗,劉德華

文章來源:今周刊 │ 2011-09-30


劉德華非常態度,30年不敗。出道以來始終站在浪頭上,劉德華是怎麼辦到的?對他來說,努力與毅力,像是天生就會的基本功。即使付出200%,仍不覺得滿足。堅持30年不敗,這就是用非常態度走向成功的劉德華。

「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坐在眼前的劉德華,歪著頭想了大約10秒鐘,擠出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
他在出道30年的歲月裡,累計演出上百部電影、發過上百張專輯,舉辦超過400場演唱會。幾乎每一年,他都會帶著新作品出現,似乎不停地告訴大家:「劉德華還在。」劉德華說,別人都覺得他不正常,30年來,好像從未停歇,「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計畫,只知道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每個機會。」
女星鄭秀文對於二○○一年和劉德華一起拍攝電影「瘦身男女」印象很深。兩人扮演胖子,需要長時間化妝,並且要穿著很重的特製衣服。「那時我直接問他:『華仔,你已經到了現在的地位,應該不需要與我一樣,接演這麼辛苦的角色吧?要全程投入裝胖,還會傷害皮膚、承受肉體上的痛苦……』」劉德華給她的答覆是,「別想那麼多,盡力演好每個角色就是了。」
「我想,沒有多少藝人可以花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不停地為自己的工作付出,大概就只有劉德華做得到!」鄭秀文說,多年後回想起與劉德華的合作,她都記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在多高的地位,都要好好把握。」

就算保持演員該有的基本配備「外在條件」,還得加上對工作的熱忱,才能接近成功。為了得到金庸著名小說《神鵰俠侶》改編電視劇中的楊過一角,從未拍過武俠片的他,在試鏡前跑去YMCA青年會上課,從早到晚練習翻筋斗。

當時沒人想到劉德華會演古裝,他指著招牌鷹鉤鼻說,「尤其我長得像個外國人,鼻子又這麼大。」試鏡時,劉德華主動在評審前表演單手翻筋斗,令人意外的表現,當場打敗所有競爭者。「別人都沒準備,角色就讓給我嘍。」談到這段往事,劉德華露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劉德華在一九九○年開設電影公司,自己當老闆投資拍戲。雖然拍出一、二部口碑不錯的電影,最後卻因財務管控不佳,虧了近四千萬港元收場。「我那時連片酬都沒拿,積蓄全沒了,還負債二三○○多萬港元。」過去當老闆意氣風發時,購買價值數百萬港元的十三輛古董車及跑車,也在九五年一口氣賣掉。那年,劉德華三十四歲,他稱自己好像回到十年前剛離開無線電視台的時候,一切又從頭來過。「好在那時還年輕,努力地賺,有天一定賺得回來。」劉德華這麼對自己說。
「用功對我來說是天生的」

從1985年轉戰歌手後,劉德華在四大天王中,雖然成名最早,還是曾被人批評舞藝不如郭富城,唱歌不如張學友。

劉德華說,「不管什麼事,要嘛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像是跳舞這件事,「郭富城原本就有80分,他只須花上3、5天練習,就能表現很好;但我,只有20分而已。」劉德華坦言,20場「Unforgettable忘不了的」香港演唱會,他花120小時練舞,額外再請專人為他排練近60小時的舞蹈動作。

「用功對我來說是天生的,很自然就會做的事。」劉德華說,有些人就算說白了,「你只要用功,就一定會成功」,他們仍不見得願意去試。「所以我才說,我只是個非常正常的人。」劉德華帶著超乎常人的耐力與毅力,循著一條「最正常」的成功之路前進。所以無論環境潮流怎麼變,劉德華永遠都能站在浪頭上。

我相信堅持  努力~一定會成功~~






大昌期貨/張儷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